打破迷思 亞裔不全是科技天才
在美國一般民眾心目中,「亞裔美國人」一直具有「少數族群楷模」(Model Minority)的地位,亞裔學生更是認真勤奮、積極進取、成績傲人的模範生,在科學、工程等領域尤其表現突出。
不過最近一項報告指出,這些觀點在許多方面是過度簡化、以偏概全且以訛傳訛的刻板印象。其實亞裔美國人的組成相當複雜,母國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天差地遠,絕對不是單一類型所能涵蓋。
這份報告名為《要事實不要虛構:釐清真相》(Fact,Not Fiction: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),是全美大學理事會(College Board)委由紐約大學教育學教授泰蘭尼西撰寫,主要根據聯邦政府關於教育、移民以及人口普查的資料,除亞裔之外也涵蓋大洋洲裔。泰蘭尼西說:「這份報告的宗旨在於讓人們瞭解:亞裔是非常多樣化的人口族群。」
以教育程度為例,雖然印度裔與巴基斯坦裔大部分都有大學學位,但是來自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裔與蒙族卻不然,能夠讀完高中畢業就很不容易。亞裔學生的學術評量測驗(SAT)成績也和其他族裔學生一樣,與父母親的收入及教育程度密切相關。
再以媒體津津樂道的亞裔學生「科技天才」形象為例,根據2003年的全國統計資料,亞裔大學畢業生比例最高的並不是所謂的「STEM」領域:科學、科技、工程、數學等,而是商業、管理、社會科學與人文學。雖說那年「STEM」的新科博士有32%是亞裔,但其中80%是來自亞洲地區的外國學生,並不是「亞裔美國人」。
根據政府統計資料,亞裔約佔全美人口4.4%,在大學校園佔10%。但這份報告指出,許多所謂的「亞裔大學生」其實是外國學生,不應混為一談。而且超過半數的亞裔學生高中畢業後,選擇攻讀兩年制社區學院(community college,授予副學士學位),而不是公立或私立四年制大學。
儘管如此,亞裔大學生在校園中領袖群倫的印象向來深植人心,許多人戲稱麻省理工學院(MIT)是「台灣製造」(Made in Taiwan),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(UCLA)則成了「白種人被亞裔掃地出門」(United Caucasians Lost Among Asians)。近來黑人與西語系學生的大學之門逐漸變窄,不少人也將責任推到亞裔頭上。
亞裔的學習能力與成就被過度放大,導致低成就學生的問題遭忽視,或者被認為解決問題的責任在自身。某些亞裔次族群的經濟困難與學習劣勢,也無人聞問。另一方面,亞裔在大學院校領導階層的代表性也嫌不足,全美只有33位亞裔大學校長,比例還不到1%。
留言列表